家住太原市新建路的楊先生患有冠心病,不久前,按照醫生的建議,楊先生做了心臟介入手術,在冠狀動脈中植入一個支架,手術費為6.2萬元,其中,支架和其他輔助器械價值4.5萬多元;診療費和手術費僅有3000元。醫療耗材、醫療器械真的那么貴嗎?到底誰是這些高價值的受益者?8月8日,從事3年醫療器械經銷工作的張宏(化名),向記者自揭行業內幕“黑手”中醫療器械價格一漲上百倍。
報價高容易中標
“價高者中標的可能性更大,這在行業內不算什么稀罕事。”張宏說,“原因很簡單,只有報高價,利潤空間才更大,給醫院的回扣才可能更高,這樣才能真正被醫院接受。”
“我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支架的銷售工作,國外進口的價格是國內生產價格的兩倍左右。但個別醫院給病人報的是進口材料的價格,卻使用國內生產的材料。對此,患者無從知曉。”張宏說,高價中標和臨床時的偷梁換柱,都使患者背負了沉重的負擔。
關鍵人物很重要
張宏是省外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的省級經銷商,在張宏開始代理之前,公司始終沒有打開省內市場,問其原因,張宏的回答有些苦澀,“說白了,就是送錢找不到門路。”
“在向一個醫院推銷器械之前,必須了解醫院的各種人際關系,比如哪個醫生主要使用你推銷的器械,哪個院長負責購進醫療器械等等。”張宏介紹說,這就是業內所說的要找到關鍵人物。一般來說,價值在10萬元之內的器械,找到具體使用的大夫就可以;價格在30萬元左右的,必須找到負責購買器械的科長或者主管院長;價格若是再高,就需要找到醫院的院長進行“公關”!
利潤分配潛規則
張宏舉例說:“在骨科醫療器械廠,一塊骨科器材成本大約是30元左右,區域總經銷商則每塊賣40元—60元,代理器械公司每塊賣80元左右,最后到患者身上,每塊已變成3000元左右。”
醫療器械營銷市場上有個不成文的“潛規則”,即“明扣”和“暗扣”。“明扣”是藥品供應商公開支付醫院的折扣,醫院在向藥品供應商支付藥品款的同時,會扣下事先談好給醫院的回扣,這部分回扣一般是購買額的5%-25%。供應商在給“明扣”的過程中,暗中給予醫院中關鍵人物所得的回扣,又稱“暗扣”,一般是“一對一”的行為,隱蔽性很強,不易被發現。
張宏介紹說,盡管售價不一致,但每件器械的利潤分配額度基本相同。即醫院的關鍵人物10%到15%,其他環節20%左右。“這些回扣最終都會轉嫁到患者頭上”張宏說,這個已經成為行業內的“潛規則”。
“如果沒有給到相應的回扣,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記者的問話,讓張宏覺得有些外行,他笑了笑,接著說,“一般情況下,給不到足夠的回扣,醫院的關鍵人物不會讓所代理的器械進入醫院,畢竟醫療器械的經銷商很多。還有一種結果就是,醫療器械進入醫院后,如果拿不到足夠的回扣,醫療器械的貨款會存在拿不到或者拿不全的風險。”
多環節導致價高
張宏覺得醫療器械價格虛高產生于流通環節,患者不知道手術器械成本價、廠家、型號也是重要的原因。
“如果購買醫療器械能夠像老百姓選用電器,患者可以按照定價和性價比選擇自己需要的醫療器械,那么醫療器械的價格不可能這么高,但事實是,患者并不享有知情權,他們甚至連使用的醫療器械是否合格都不知道。”張宏說,從醫療器械走出廠門開始,首先要找獨家代理商,由他在不同區域尋找區域代理商,區域代理商再發貨給省級經銷商,省級經銷商再在次區域成立各級經銷商,之后才進入醫院,這中間至少經過4個環節。而患者注定要承擔這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費用,包括回扣、公關費用等等。
自嘲有些不由己
從事3年的醫療器械經銷工作,張宏目睹了太多身患重病面對昂貴費用無力醫療的事例,張宏說自己的內心充滿了悔恨和煎熬,但已經形成的“潛規則”使得他不得不一次次那樣做。醫療器械銷售市場不景氣,競爭非常激烈,“你不送自然有人送,不送的結果,意味著自取滅亡。”張宏說,“自己有些身不由己”。
“其實,不論是醫療器械的生產企業還是經銷者,都非常歡迎醫院能給一個公開、公正的競爭平臺,使大家能夠用自己商品的質量、價格說話,從而爭得市場,但是,有些不可能……”說到這里,張宏不由地苦笑一聲,“今年以來,治理商業賄賂行動開始以后,醫院的關鍵人物,開始對我們避而不見,這讓我覺得,只要有關部門重視,醫療器械的價格同樣也可以控制。”
“其實,如果真的不需要送禮就可以將我們的產品送到各個醫院,企業可以因此省下很大一部分費用,很多患者可以節省一大筆醫療費用。這不是老百姓期待的嗎?”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最后,張宏說了這樣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