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1日起,廣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曾益新等14位科教人員,從鼻咽癌(NPC)發生變異的特定腫瘤基因角度,探討了NPC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等。
(一)染色體水平的變異。
研究人員用微衛星多態性分析技術,從90例鼻咽癌的22個常染色體中,發現了鼻咽癌全基因組等位基因雜合性缺失(LOH)區。精確定位了鼻咽癌在染色體1ρ36區的缺失區,提出在1ρ36、11-36.22內可能存在至少一個與NPC發生相關的腫瘤抑制基因(TSG)。用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CGH),觀察到NPC在染色體12q、4q、3q、1q和18q等存在遺傳物質擴增。提出染色體特定區域的缺失與NPC臨床病理(T分期、N分期、TNM分期、患者血清EBV IgA/VCA和IgA/EA、病理亞型)有一定關系。9p21和19q13區LOH與晚期(T3+T4,Ⅲ+Ⅳ)NPC密切相關,12p11區LOH與早期NPC(T1+T2)有關;血清抗EBV IgA/VCA和IgA/EA滴度高的鼻咽癌患者在16q和19q13發生高頻率LOH;WHO-Ⅲ期NPC在染色體4q21和14q11-q12發生高頻率LOH。提示9p21、16q和19q13等區的雜合性缺失與鼻咽癌的侵襲、發展有一定關系。并發現LOH量化值升高(FAL值)隨患者血清高滴度EBV/EA和EBV/VCA抗體的NPC,多數為T3+T4期、遠處淋巴結轉移、和進展期TNM(Ⅲ+Ⅳ),而同時表現低頻率LOH和血清低滴度抗EBV IgA/VCA和IgA/EA滴度的鼻咽癌組,多數患者為早期(T1+T2,TNM-Ⅰ+Ⅱ),提示EB病毒感染與特定染色體區的LOH可能在NPC的發生發展機制中起協同作用。CGH分析發現,染色體1q、8q、18q的擴增和9p的丟失與NPC臨床晚期進展有密切關系。
(二)基因水平的變異。
科研人員采用微陣列技術檢測臨床各期NPC基因表達譜,發現不同TNM分期的NPC與非癌組織有不同的差異表達。構建了含300余例鼻咽癌的組織芯片,結合間期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和免疫組化技術,檢測發現部分鼻咽癌發生c-myc等基因擴增,其中cyclin Dl基因的擴增與NPC的中晚期進展可能有一定關系,并與頸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C-erbB-2基因的過度表達與17號染色體多態性有關。還發現鼻咽癌發生高頻率的ρ16蛋白缺失。應用抑制性削減雜交方法,構建了鼻咽癌組織和非癌鼻咽組織的削減庫,并克隆到2個與鼻咽癌發病相關的新的候選基因,其中1個在鼻咽癌中表達下調。
(三)遺傳易感性。
科研人員通過對136個鼻咽癌家系的復合分離分析,提出了家族性鼻咽癌的遺傳模式。通過對32個講廣州方言的鼻咽癌高發家系進行全基因組掃描連鎖分析、精細定位及單體型分析,將鼻咽癌的遺傳易感區定位在4號染色體上(4p15.1-q12區)。研究結果證實遺傳因素參與鼻咽癌的發病,并為易感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基礎。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鼻咽癌高危家族成員EB病毒相關抗體呈高陽性表達,是鼻咽癌發生的高危人群。
此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多次在國內和香港、日本召開的學術會議上進行交流,研究小組為國內外輸送了1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多次為國內同行提供技術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