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者評估了內鏡鼻竇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主客觀臨床結局并構建臨床實用性的主客觀結局評估體系。研究者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對120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術前和術后12個月的臨床結局進行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醫學結局研究簡表36項(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items,SF-36)和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等癥狀與生存質量的主觀評估,以及內鏡下黏膜形態、纖毛功能與組織病理學等客觀評估。數據統計采用t檢驗、Х^2檢驗和Spearman相關分析處理手術前后主客觀結局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結果發現①術后12個月,VAS、SF-36和SNOT-20整體評分較術前明顯改善(P〈0.01),其中85.96%、77.19%和83.33%的個體三項主觀指標評分分別較術前改善,同時改善的比例為72.28%;手術前后各個時期,三種主觀指標評分均具相關性(P值均〈0.01),其中SNOT-20兼性作用最大。②術后12個月,內鏡下黏膜形態、纖毛功能和組織病理學整體評分較術前明顯改善(P值均〈0.05),其中86.84%、86.81%和75.57%的個體三種客觀指標評分分別較術前改善,同時改善的比例為71.85%;手術前后各個時期,三種客觀指標評分均具相關性(P值均〈0.05),其中內鏡下黏膜形態兼性作用最大。③SNOT-20與內鏡下黏膜形態同時評估顯示:術后12個月74.56%的患者主客觀評分升降結局一致,而25.44%的患者主客觀結局不一致,其中伴發鼻息肉患者更容易出現這種差異性(P〈0.05)。④手術前后不同時期,SNOT-20與內鏡下黏膜形態評分均無相關性(P〉0.05),但前10位條目總分與內鏡下黏膜形態評分具有相關性(0.18≤r≤0.42,P〈0.05),而后10位條目總分與之不相關(P〉0.05)。由此,研究者得出結論,①內鏡鼻竇手術可有效改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術后的癥狀、生存質量、內鏡下黏膜形態、纖毛功能及組織狀態等臨床結局;②構建以SNOT-20和內鏡下黏膜形態評估為主體的主客觀結局評估體系,簡約可靠,合理有效,具有臨床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