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外科畢研文教授為2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合并持續性心房顫動的患者施行二尖瓣置換和左心房取血栓的同時,直視下應用射頻消融改良迷宮手術消除房顫。術后病人恢復快,均轉為正常竇性心律,痊愈出院。一例病人已隨訪7個月,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藥物,房顫消失,一直為正常竇性心律,心功能良好,為我院首次獨立完成并獲得成功的病例。 心房顫動(AF)在中老年人中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據最新統計,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AF的發病率為10%,致死率僅次于心室顫動。總體死亡率較沒有AF的患者高兩倍。AF極易導致心房血栓,血栓脫落可導致腦、心、腎等重要臟器梗死。AF患者的中風發生率較非AF患者高5倍。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殘的重要原因。 慢性持續性AF藥物治療效果差,介入治療成功率低且有頻繁復發的可能,并且以往單純的瓣膜手術不能消除房顫。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在心房壁上做復雜的多處切口,雖可消除房顫,但手術復雜創傷大,現已較少采用。近年國外在心臟瓣膜病、冠心病手術的同時,應用射頻消融代替傳統的切口和縫合,簡化了手術操作,降低了手術并發癥,應用日趨廣泛。但由于對AF的產生機制尚未明確,各家消融的范圍、路徑尚無統一標準,術后仍為AF或在短時間內復發AF的病例占30%左右,有的甚至發生更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因此限制了該手術在國內的應用。 齊魯醫院心外科副主任畢研文在美國進修期間與著名的心臟電生理專家Dr.Clyne一起應用先進的導管球囊電極精確定位標測心房的電位變化,進行心臟瓣膜病AF產生機理和外科治療的研究,證實在風濕性心瓣膜病并AF患者近75%的房顫異常折返起源于肺靜脈開口處。 在此基礎上,對傳統的手術路徑進一步簡化改進,射頻消融重點對肺靜脈開口進行完全隔離,既增加了手術的準確性,又避免了盲目消融造成的心臟損傷,手術成功率明顯提高。實踐證明射頻消融改良迷宮手術是心臟瓣膜病合并AF病人消除AF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重視AF的治療,廣泛開展該手術,可明顯提高心臟瓣膜病、冠心病病人術后的生活質量,減輕病人和社會治療房顫的多方面的負擔,其治療前景已被有關專家看好。/**/